工伤案件处理的核心法律依据是《工伤保险条例》 。整个处理流程围绕着“工伤认定”、“劳动能力鉴定”和“工伤保险待遇”三大核心环节。
1. 什么情况属于工伤?
根据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第十四条,典型情形包括:
工作场所内: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,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。
预备收尾工作:在工作时间前后,在工作场所内,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。
履行工作职责: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,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。
职业病:患职业病的。
外出工作:因工外出期间,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。
上下班途中: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,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、客运轮渡、火车事故伤害的。
视同工伤: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,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;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、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等。
2. 谁来申请工伤认定?时效是多久?
用人单位:应当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、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。
劳动者及其近亲属、工会组织:如果用人单位未在30日内申请,则可以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、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自行申请。
3.申请工伤认定需要哪些材料?
4.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怎么办?
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,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,或在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。
5.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?什么时候做?
定义:在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、影响劳动能力的,对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。
时间:须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后,且伤情相对稳定时才能进行。
结果:分为一至十级伤残,一级最重,十级最轻。鉴定结论是享受伤残待遇的依据。
6.工伤待遇主要包括哪些?
1、造成一般伤害(未达到残疾)
医疗费、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、生活护理费、工伤期间的工资、交通食宿费。
2、造成伤残
除以上项目外,还包括辅助器具费、一次性伤残补助金、伤残津贴、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、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。
3、造成死亡
丧葬补助金、一次性伤亡补助金、供养亲属抚恤金。
特别提示:
证据为王:务必保留所有证据,包括劳动合同、工资条、打卡记录、工作沟通记录(微信、邮件)、医疗记录、交通费票据、证人联系方式等。
及时行动:密切关注单位的申请动态,如果单位不申请,切记自己申请的1年时效,切勿错过。
保留沟通记录:与用人单位、社保部门的所有重要沟通,尽量采用书面形式或有记录的可追溯方式(如邮件、挂号信)。
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案件复杂、单位不配合或对法律程序不熟悉,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当地工会、法律援助中心求助。
不要轻易私了:在没有进行法定鉴定、不清楚自己应得权益的情况下,不要轻易接受单位提出的“私了”方案。
本文仅供交流学习,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